2023年以来,玉溪市中山医院以“人才是医院发展的核心引擎”为战略锚点,通过创新柔性引才机制、构建“1+N”学科群培养模式、完善“引育用留”全链条体系,精准对接高水平医疗机构资源,打造多层次人才梯队。从高层次专家驻岗到本土骨干崛起,从高难度手术突破到跨境医疗协作,医院以人才强院战略为笔,持续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让“大病不出市”的民生承诺落地生根。
向新提质:打造干事创业主阵地
“向新提质”是医院推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词。自2023年医院筹建时期起,医院党委便聚焦“如何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将人才优势转化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势能?”这一关键课题展开深入思考,系统性着手布局人才工作,通过一系列前瞻性规划与举措,为人才队伍建设筑牢基础,助力卫生健康事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医院对高层次人才引进一直非常重视,布局上主要把握一个“新”字,从精准引才、精细育才、精适用才、精诚留才四个方面体现具有中山特色的人才引育举措。全院人才工作以医疗为本、以科研渗透、以管理引领,紧扣学科建设,促进人才孵化,抓特色、求实效、谋创新,激活队伍热情,建立医疗、教学、科研、管理多维度人才培育体系,实现“医教研管”协同培养模式,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争取至2026年底,建成一批专科设施先进齐全,专科人才梯队合理,专科技术优势明显,社会认知度高,社会效益显著,管理机制创新的高质量学科群,推动医疗、学术和科研进步。
在“精准引才”方面,构造聚才引智的强磁场。医院出台《玉溪市中山医院“133”人才培养工作方案》,建立全方位引才机制,留足科研平台。医院巧借外智,采取长/短期驻岗、项目合作、学科挂帅等形式推动资源共享,设立柔性引才岗位;基于医院及学科发展现状、规划等制定引才方案。截至2025年7月,医院通过刚柔并济吸引人才,共计引进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高职管理人才4名、驻岗专家16名、学科带头人12名,以及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骨干专家6人,玉溪市人民医院、市儿童医院派驻骨干驻岗支援44人,引进“银龄医师”及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专家,高层次人才占比达23.71%,形成了“高端引领、骨干支撑”的人才梯队。
在“精细育才”方面,激发成长潜能“活力源”。医院实施“菁英人才”培育计划,并与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达成战略合作,挂牌“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临床实训基地”,开展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项目培训,提升区域内“双师型”人才的临床和教学能力,拓宽人才培养途径;选派和鼓励青年骨干参加临床学者科研培训项目,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同时,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出台临床医技平台科研支撑服务管理办法,持续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2023年医院筹建以来,高级职称专家和硕士研究生占比大幅提高,获批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
在“精适用才”方面,搭建干事创业“大舞台”。医院稳步推进卫生专业技术职称制度改革,完善制定临床能力评价指标,建立多元评价、晋升等机制。推进科研型人才建设,健全以创新为导向的绩效考核与分配制度,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2025年5月,医院完成首批中层干部选举,新提拔任命的中层干部平均年龄40岁;发挥医共体总医院职能,派遣10名骨干人才到基层医院挂职副院长,不断提升基层行政管理、医疗技术、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能力;打造“三新”“三英”“三峰”人才培养梯队,配套6项保障办法,让人才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
精诚“留才”,倾力筑就服务“好生态”。医院奉行文化留才理念,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精心打造高层次人才储备库,推行院领导结对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保持点对点常态化沟通关怀;精心组织医院人才大会等系列活动,聚焦学科发展引育并举,全方位支持骨干人才实现职业蓝图。
学科引培:“1+N”学科群模式筑峰造原精准发力
学科人才的培养必须具有全局意识,务必推进学科群建设,以点带面,拓展全局视野,在专业细分中实现精准培育。这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驻岗专家、玉溪市中山医院消化诊疗中心主任谭进富在谈及科室队伍建设时强调的核心观点。
谭进富关于学科人才培养的理念得到了医院的积极支持与具体完善。院党委将人才作为核心驱动力,全力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在学科人才布局上,既通过引进顶尖专家打造优势学科“高峰”,也以此带动相关科室骨干培养形成“高原”;既注重顶层设计的前瞻性与科学性,又强调实施层面的清单化与具象化,大力倡导“1+N”学科群建设模式。特别是消化诊疗中心在谭进富的引领下,对“1+N”学科群服务模式进行了生动实践。
一名心肺功能仅相当于年轻人40%的超高龄胃癌患者,在肝胆胃肠外科成功接受了“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手术全程出血量不足50毫升,患者术后48小时便能下床活动,10天便顺利康复出院,刷新了区域高龄复杂手术的康复记录,也为医院赢得了一面承载患者赞誉的锦旗。


“这是一例非常典型的1+N学科群协作病例,”谭进富介绍道,“胃癌手术虽由肝胆胃肠疝外科主导,但患者情况极其复杂——高龄、合并心肺及其他基础疾病,若仅靠肝胆胃肠疝外科单打独斗,恐难达到如此理想的效果。”
“因此,我们通过MDT多学科会诊,围绕这一个病例,联动心内科、消化内科、医学影像科、检验科、麻醉科、营养科等多科室,深入进行学术分析与讨论。该病例不仅提升了肝胆胃肠疝外科团队水平,也锻炼了所有参与科室的医师。这正是1+N学科群的效能体现:通过深入剖析一个病例,提升了整个学科群团队的技术水平和知识储备,大家的参与积极性高涨,技术进步显著提速。”谭进富补充道。
面对新建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挑战,医院统筹全局,科学规划发展战略与功能定位,合理布局各学科。在“筑高峰”方面,强化优势学科,如肝胆胃肠疝外科与消化内科强强联合建立消化疾病诊疗中心;危急重症诊疗中心则整合重症医学科、急诊内科、急诊外科资源,并依托云南省重症区域医疗建设、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驻点帮扶及玉溪市人民医院的支持,不断实现技术创新与科研突破。在“做高原”方面,着力培养重点学科骨干,对肿瘤科、眼科、儿科、皮肤科等具有发展潜力的学科,通过人才引进和资源动态调配等方式,保障学科及人才团队平稳有序成长。
基于此,医院积极引进建立蒋小云基层科研工作站、南琼基层科研工作站、童宗武专家工作站等10个专家工作站,依托建站专家资源,锻造“带不走的学科精锐团队”,使得一些以往需远赴大城市才能完成的高难度手术,如今在“家门口”即可实现。截至2025年7月,医院住院手术量两年间增长51.05%,三四级高难度手术占比从23.41%跃升至28.55%,患者外转率从18.7%降至7.3%,“大病不出市”的承诺正在落地。
引才优培:人才强院战略结硕果
一系列人才引育举措的落地生根,正让医院人才发展的“成绩单”愈发亮眼。2023年以来,医院累计开展各类培训260余次,覆盖超1万人次;开展“菁英”管理人才培养计划2批,第一批13人,第二批10人;2022年以来选派的150余名年轻骨干赴省内外知名医院进修后,已有38人成长为科室技术骨干,其中8人牵头的新技术项目斩获玉溪市医疗技术创新奖,清晰勾勒出本土人才“从跟跑到并跑”的成长轨迹。
2023年以来,医院累计荣获玉溪市“兴玉英才支持计划”创新项目奖2项,其中“大院大所大校大企合作平台牵引下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项目”是医院建院以来获得的首个人才工作创新项目;引进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管向东重症医学团队入选玉溪市高层次医学团队引进项目。
开放合作的“朋友圈”持续扩容,为人才成长注入多元动能。国际合作方面,“中老铁路人才走廊”“国际诊疗保健合作中心平台” 建设稳步推进,与老挝玛霍索综合医院搭建的远程诊疗中心已成功开展3例跨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联合诊疗,借助5G技术实现眼底影像实时传输与手术方案同步研讨。


从高龄手术突破到跨境医疗协作,从本土人才崛起至诊疗能力跃升,玉溪市中山医院正以人才为笔,浓墨重彩描绘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的壮阔画卷。未来,这里将持续成为优质医疗资源的“聚集地”、人才成长的“沃土”,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国家队”水平的健康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