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世界精神卫生日 “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25-10-13

   2025 年 10 月 10 日,世界精神卫生日以 “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 为旗帜,奏响了全球心理健康治理的新旋律。这一主题并非空洞的倡议,而是对当下公共卫生挑战的精准回应 —— 世卫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每 4 人中就有 1 人在一生中面临心理问题,而疫情后全球新增抑郁焦虑患者超 2 亿,服务可及性不足成为突出瓶颈。

    在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早在 9月便印发专项通知,将主题转化为 “普及知识、促进认知、提升可及性” 的具体行动,通过讲座巡讲、义诊服务、科普宣传等多元形式,推动心理健康服务从 “专业领域” 走向 “全民共享”。这种从理念到实践的落地,彰显了 “人人享有” 不是抽象目标,而是关乎亿万群众获得感的民生工程。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 心理健康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双重影响,尤其是幼年时期的 原生家庭 的教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发展影响甚大。心理健康突出在 社交 、 生产 、 生活 上能与其他人保持较好的沟通或配合,能良好地处理生活中发生的各种情况。

什么是精神病人

精神病人是指各种有害因素所致的大脑紊乱,临床表现为精神活动异常的人。具体表现为感知觉、思维、注意、记忆、行为和意志行为以及自知力等方面不同程度的障碍。由于心理活动障碍,致使患者歪曲地反映客观现实,丧失社会适应能力,或伤害自身和扰乱社会秩序者总称为精神病人

心理健康的标准

1.充分的安全感,安全感需要多层次的环境条件。

2.充分地了解自己就是指能够客观分析自己的能力,并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

3.生活目标切合实际,要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家庭条件及相应的社会环境来制定生活目标。

4.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这样一方面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

5.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是个性中的能力、兴趣、性格与气质等各个心理特征必须和谐而统一,在生活中才能体验出幸福感和满足感。

6.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在现代社会中,为了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就必须不断学习。

7.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度地表达与控制自己的情绪。

9.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

怎样做到心理健康、社会和谐?

1、使用科学的方法缓解压力。

2、重视睡眠健康。

3.培养科学运动的习惯。

4.正确认识抑郁、焦虑等常见情绪问题。

5.出现心理行为问题要及时求助。

6.精神疾病治疗要遵医嘱。

7.关怀和理解精神疾病患者,减少歧视。

8.关注家庭成员心理状况。

世界精神卫生日的意义,不仅在于唤醒一天的关注,更在于开启长久的行动。从中国的 “家校医社” 协同到全球的多边合作,从专业机构的诊疗服务到社区邻里的温情陪伴,“人人享有” 的图景正在逐步绘就。当心理健康服务如同空气般无处不在,当社会真正实现 “理解、接纳、支持” 的氛围,每颗心灵都能在阳光下舒展,这便是对主题最好的诠释。

玉溪市中山医院

2025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