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在床上翻身都疼,肚子鼓得连裤带都难系,没想到用‘一根细针’就解决了我的大问题!”玉溪市中山医院肿瘤诊疗中心成功为一名巨块型肝癌患者实施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通过微创技术精准“狙击”肿瘤,为患者打开生命通道。

今年5月初,57岁的阮先生因持续腹痛就诊,被确诊为15×11厘米的巨块型肝癌——肿瘤几乎有成年男子拳头大小。更棘手的是,阮先生本身就肝功能不全,还查出存在门静脉癌栓,肿瘤周围的血管因受压迫扭曲变形,如同乱麻一般,使得传统手术面临极高的风险。影像检查显示,拳头大小的肿瘤紧邻肝门区重要血管,周围动脉血管因肿瘤压迫呈“蜘蛛网状”异常增生,不仅手术视野难以暴露,术中大出血风险也极大。

患者血管造影图
“患者入院时已有明显腹胀、肝区隐痛,肝功能较差,属于手术相对禁忌范畴。”肿瘤诊疗中心主任张红介绍,中期巨块型肝癌常因肿瘤侵犯血管或肝功能储备不足失去手术机会,传统放化疗效果有限,介入治疗成为关键突破口。
5月30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介入科主任李家平教授带领科室团队为患者制定了个体化治疗方案: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的微创介入技术。在介入手术室,李家平教授在患者大腿根部穿刺针眼大小的穿刺点,通过股动脉将直径不足1毫米的微导管精准送达肿瘤供血动脉。先注入栓塞微球阻塞肿瘤血管,再持续灌注高浓度化疗药物。手术全程在DSA血管造影机实时引导下进行,30分钟即完成精准操作,术中出血量不足5毫升。




术后第三天,阮先生即可下床活动,腹胀症状明显减轻,肝功能指标也趋于稳定。“相比传统开腹手术的巨大创伤,介入治疗通过人体自然血管通道实施,对肝功能影响小,特别适合肿瘤体积大、位置深、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李家平教授指出,这种微创方式相较传统开腹手术优势显著。
“原以为这么大的手术至少要躺半个月,没想到第三天就能下床活动了!”阮先生激动地说。目前,阮先生恢复良好,现已出院。
数据显示,我国肝癌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四位,80%患者确诊时已属中晚期。玉溪市中山医院肿瘤诊疗中心在医疗国家队技术支持下,已形成“精准诊断—微创治疗—全程管理”的一体化诊疗模式,为区域内肿瘤患者提供更高效安全的诊疗服务。